Wednesday, July 11, 2007

看超級星光大道的包裝學



超級星光大道終於曲終人散,歷經二十多個禮拜,在星光播得正兇時我變得比台灣人更台灣人,每週吃飯時手指頭就很自動地按到這節目,看完後甚至會看看相關的八卦,看看那些忠實的粉絲報導現場看到的花絮。我當然就是其中一個徹底受到網路力量影響而收看以致追捧星光的觀眾,而網路上已有不少文章評論節目怎樣透過網路媒介推波助攔,把傳統的口耳相傳方式以光速式的速度流傳和互動,以致在不同平台分享影音和感言(詳見解讀星光效應電視與網路的外部效應-從星光超級大大道談起)。可是,節目要能夠像細菌般散播得這樣多、廣和密,還是要探究節目內容本身,尤其因為即使製作單位和無名合作建了討論區和參賽者的網誌,大部分的輿論和分享仍是從更多的熱情觀眾自發地在他們的網誌或ptt上建立,若節目本身沒有足夠吸引萬千網民(或鄉民?)的質素、話題性或娛樂性,網路力量不能形成。

這節目其中一個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製作人怎樣定位和包裝一個本來市場不缺的歌藝比賽,給我們上了活生生的一課包裝市場學。製作人策略得宜,成功抓住觀察的眼睛耳朵(然後根據小胖老師的說法,是把選手放在顯微鏡下觀看和討論 XD)後,在網路上才燃點了那個其後一發不可收拾的引爆趨勢(tipping point)。製作單位在節目上的用心和設計,處處可見,除了每個參賽者的定位和特色(如楊宗緯擅長男人最痛式的溫柔、小美的陽光、宣榕的認真……),其他細節如在踢館賽的對手和不時更改的比賽/ 評分形式上,都具戲劇意味,一些理直氣壯觀眾可能認為這毀了比賽意義,沒有公平競技,可是本來這就是遊戲一場,能得到這麼多娛樂,何必認真?

其中一個製作人設計的是超級星光大道裏面的感動(煽情)元素,每週末大家在網路上重看高水準演出和抓原唱歌曲外,然後也樂於每週重覆一次「愛哭鬼又哭了」,節目在比賽本質下強調人性化和諧的美,特別討喜。每一次有參賽者被淘汰,大家哭成一團,這個催淚情節,令大家對星光留下深刻印象,繼而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情節。這個高收視元素,我可相信不是製作單位最初的設計,每次有對手被淘汰,不樂反憂,本來就不自然,製作單位也不能預料參賽者都合得來,要這些未正式踏進娛樂圈當歌手、更遑論是演員的他們每集演,他們演不來,所以製作單位很難一早便定下這條煽情路線。然而節目的一些安排和設計,卻成為這重要情節的催化和強化劑。參賽者都老友鬼鬼,稱兄道弟,且多愁善感,是流淚主因,而節目的形式可謂催化了他們的團結性,因為比賽形式雖然是淘汰制,但參賽者被包裝為星光幫,到節目後半更出現踢館者,每位參賽者與一外來者競技,大家都勝出即不用有人被淘汰,面對外敵,大家同仇敵愾,於是更加強了他們視彼此為戰友而非對手的感覺。看到多個參賽者愛哭的性格後,製作人便將些特質放大,每次有人要離開時,陶子便捉著那些想哭或已哭的人不斷問感想,加上評審總會以家長式的親切語調鼓勵落敗選手,參賽者和觀眾都跟著被溶掉。在節目末段加插Goodbye My Love的慣例,也理所當然是強化節目走煽情路線的催化劑了,從第一次楊宗緯對著落敗者唱Goodbye My Love開始,漸漸每集末都自動彈奏此曲,當這動作變成儀式,歌曲前奏就如條件反射,增強淚水分泌(這可在楊宗緯在最後一集裏說話時請樂手不要彈些曲的key得以引證),而偏偏離愁情緒最易傳染,於是每回一人流淚,十人同哭,收視也隨之而來。現在的電視節目最重要投觀眾所好,面對星光一類富創新性又長線的節目,製作人都在打游擊戰,那裏有賣點便要靈活地變成致勝關鍵。



而另一製作單位精心包裝的自必是參賽者的差澀形象。參賽者無論動感形、斯文形或陽光形,都有這個特質,他們都害羞、不擅詞令,即使唱歌時中氣有多足,但每回唱完歌即使只是「謝謝老師」四隻字都含糊不清,他們不會說話,常常面對陶子的調侃只能露出靦腆的笑容。而這明顯不是他們平常的個性,楊宗緯好幾次都是邊哭邊說,但一副有話說不清的害羞神情,可是看他在初次上舞台時,卻是很多話、嘗試搞氣氛的小伙子,而後來多話的性格慢慢浮出來,陶子們索性塑造他為照顧隊友的哥哥,說的話都被捧成金句了。

康熙來了星光幫一集便有直接觸及這話題(你看我真的中毒已深,把他們上的週邊都看),小S問在場的專業娛樂圈人士他們的差澀形象是否特別討喜,經紀人便分析道,這樣的性格能突出的是他們只是喜歡唱歌的平凡人,他們沒有企圖心,不是為了當大明星,只是單純的追隨夢想,沒錯,他們是站在舞台追尋夢想的孩子被陶子說的次數,可見他們是怎樣把這包裝成節目主旨。他們的話小,對比出他們面對著老師的批評的誠懇和虛心受教,若他們說話太多,太對答如流,表現太油腔滑調,反倒會給人他們不務實,發明星夢的負面印象。

敦厚老實的性格,是他們想在參賽者上表現的,所以即使楊宗緯虛報年齡,陶子還是搬出他只是喜歡唱歌的孩子來替他護航,而且嘗試把焦點從他虛報的不誠實轉移到勇於認錯的誠實和退出比賽的敢於承擔上。在現在台灣社會,誠實這一點,套句較為內地的說法,可為相當符合「國情」,陶子甚至在楊退出時說出「在這個社會上你們已經看到很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每一個崗位上的人都在作姦犯科……但是我們是用高規格在要求自己」一番話,以國家的社會民生來對照楊勇於認錯的老實。這些話聽來誇張且有詭辯的意味,但當在討論區上看到多少媽媽說要支持星光幫,因為他們將是他們子女的榜樣時,便明白塑造星光幫角色的重要性。

話說回頭,在這充滿符號的包裝學裏,地區性相當重要,所以害羞清澀在台灣能大放光芒,但放諸香港,應則無用武之地。歌手能夠憂鬱,但不能敦厚,能寡言,但絕不能不醒目。在香港比賽裏,參賽者說話吞吞吐吐,絕不討喜,而愛哭更會被套上博上位的罪名。在香港這個殘酷一叮的城市,要做一個像星光的節目必另有一翻包裝的學問。

大魔王有沒有陰謀有沒有造假,我們這些只會在自己地方七嘴八舌討論的局外人大概永遠不得而知,可是我也寧可相信他們只是喜歡唱歌的普通人,星光幫是單純追求夢想的孩子,我也單純是喜歡聽林宥嘉迷幻唱腔的觀眾(不說笑!他的歌聲質地、選曲和詮釋歌曲的能力真是佷讚-評價是真的,評語用詞則是久經專業評審的講評訓練後學以致用,相信這幾個月內我們除了樂於做觀眾,也把自己當成很會講評的資深音樂人,跟上那個聽歌時要注意歌聲辨識度、轉音、換氣等技巧的潮流了!)

No comments: